这个山东老人不简单,开着B级车传承普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802720

这位老人叫段兴刚,山东莒县闫庄镇大北林村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过门笺子”传承人之一。

何谓“过门笺”,过门笺是剪纸的另一个门类,古时叫挂门笺、挂门钱、罗门笺、门吊等,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品,是中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是一门与春节期间贴在庭院大门上的春联相伴相生的民间艺术。

一般用红棉纸或其他彩纸裁制而成,呈长方形,长约一尺左右,宽约七寸左右,四周镌有图案,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为吉语题额,中为“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之类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下呈多种多样变化的穗状。每逢春节,各家各户都把备好的“过门笺”取出张贴在门楣上,与春联交相辉映,给节日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欢乐和喜庆。因此,也称作“喜笺”。在山东日照、临沂、潍坊、枣庄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东北的一些区域较为盛行,是当地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相传在明清时期就已盛行。

今年63岁的段兴刚,是日照市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村民,同时他也是“过门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从十七八岁开始自立门户制作“过门笺”,至今已经坚守这门手艺34年。事实上,大柏林村的很多村民都懂得这门手艺,千百年来,朴实勤劳的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用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反哺着这门千年不朽且寓意着喜庆吉祥的民间文化艺术。

段兴刚和儿子都喜欢B级车,他笑称,中高档的B级车宽敞,大气,无论是坐还是开,都感觉宽敞和大气,加速性能和安全性也值得称道。他经常和32岁的儿子段祥礼开着这台车走村串乡的去教授和传播手工制作“过门笺”的传统手艺。

门笺一词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从南宋开始,把春幡胜与元旦(即春节),悬挂于门楣上,也有贴家堂轴子、天地灶王和窗户上,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六色纸,走过了千年的漫长岁月。

明末过门笺已有据可查,并有实物存世,只是比较简单。清初以来过门笺的制作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即按过门笺的尺寸,设计出图案,刻模板,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纸上面,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制作,有的也用木槌敲击刀具凿制。正如杨宋人诗所云:“挂门笺”纸杨春风,福守门神处处同。

阎庄镇是山东莒县过门笺制作的主要乡镇之一,在阎庄镇传承可查应在几百年前 ,其中大柏林村是主要传统制作村庄。

在当地,制作笺子又称砸过门笺子,是用一套专业的刻刀,在砧板上用木锤将一定厚度的红、绿、黄、粉红、紫、蓝等六彩色纸打透,达到不留“连襟刀”,打好后抓住上端抖甩几下,剔除的纸屑飘落一地,一幅作品就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了。

过门发展大事记:

2007年以阎庄镇为代表的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1年11月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阎庄镇“山东省剪纸文化之乡”称号。

2013年3月大北林成立柏林剪纸专业合作社。